在普通场景下,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屏幕,就像平常的视频聊天。假如用户使用ar一类设备,还可以做到就如身临其境。
        用户甚至分不清自己面对是真人还是虚拟人,因为有些时候,他面对的就是真人。明星本人也可以登陆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自己,宛如夺舍。
        何考等人所能想到的形容词就是夺舍,给它起的名字也叫「夺舍模式」,也是一种重要数据采集以及智能学习手段。
        虚拟数字人,除了形象上的逼真以及适当美化,怎麽能让人感觉这就像真人呢?
        直接输入某个人的记忆,目前还做不到,但可以尽量去模拟,比如其人经历过的事情丶所学过的各种专业知识,都可以输进去。
        理论上讲,虚拟数字人比真人在某些方面更强大,因为它学过的东西不会忘。
        至于性格模拟,则采取了心理学上几种有代表性的度量表,将其数据化,并有适当的调整变化能力。
        具体的技术问题就不说了,但这种建模最重要就是「夺舍模式」,让真实的人亲自登陆这个帐号,在各种情况下与人交互。
        ai有学习功能,能在这个过程中采集各种数据,比如声音丶语气丶回答的问题丶各种行为习惯等等———
        这样打造出的数字虚拟人,在某些场景下足以乱真,因此也有被滥用的可能,比如用来拍个小视频造谣啥的。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