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,大家可以仔细琢磨。
大家都听过一句话,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。孔子为什么不说怪力乱神,不是他不能说、不想说,而是他没必要说,说了反而多余。
儒家子学研究的是人与人,它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,从人性还原法开始。
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,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——就是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启示,只需要人的自我审视,也就是说,不需要神的参与。
儒家子学得到认知的过程,就是纯粹的“人启”,而不需要“神启”。
有很多人执着于有神论或无神论的区别,但从建立认知的源头来看,人启论与神启论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。
人性还原法中所提到的人,就是最普通、最朴素、最普遍的人,而不是特殊的人,更不是身份高贵的人。
它本身就包含一个假设,大家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,从而改写了君子与小人的含义。
在孔子所处的年代,君子的语义实际上是贵族,小人的语义实际上是平民。但到了孔子手里,道德判断不再依据于身份,而是依据于行为。
在他看来,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君子,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应该被称为小人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,根植在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中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