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按照当时京城四百余万人口计算,每人每月还分不到一瓶。
        可就是这么一点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场上去。
        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啤酒都卖给了协作单位,没有进入市场。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部分是专门供应特殊商业系统、大宾馆和政府招待所的。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吨。
        这一百吨绝大部分还都是散装啤酒。
        想想看吧,这口子有多大。
        按三千吨算,每月一个人论不到一瓶。
        一百吨就更甭说了,连一酒盅都到不了。
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有史以来,啤酒供应最紧张的一年。
        那么本来就供应趋紧的夏季,当然是这一年供需矛盾爆发,到达极致的时候了。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