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翻开那本《大明风物图鉴》,在空白的边页上写下了一段话:
“倘若天主许我一条船,一双眼睛,我愿循他们之路,以星辰为引,往东方而去,彼处有智慧、有秩序、有书、有学,其国名曰:大明。”
这段话,饱含着哥伦布对未来的渴望,也凝聚了他对大明国度深深的向往。
他逐渐学习中文,借助教士与犹太学者的帮助,买来地图、算盘,并尝试临摹大明水手的海图与舆地仪。
他的心,早已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,而是放眼更远的东方。
他的哥哥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,斥责他痴心妄想,但哥伦布坚定地回应道:“我们祈祷天国,但我知道,天国不在天上,而在人间,它在东方。”
哥伦布从未放弃对东方的向往,那份对大明的崇敬与渴望,成了他一生航海事业的起点。
他怀抱着对大明的理想,梦想着有朝一日,能够以大明的航线为路标,跨越大洋,找到那片充满智慧、秩序与繁荣的土地。
......
哥伦布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在港口补给贸易的大明船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