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案一,激进而大胆:试图模拟她那近乎玄妙的能量引导路径,设计一种全新的、基于特定几何结构的复合力场发生器。
光幕上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力场叠加模拟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何承远摇摇头:“想法很好,但材料、工艺、能量源…要求太高,短期内不可能实现。”
方案二,相对保守:在现有约束力场基础上进行大幅优化,寻找更精确的谐振频率范围,并尝试引入微弱的微波能量束作为“引导剂”。
模型运行起来,虽然也能部分压制畸变点,但稳定性数据始终在临界值边缘徘徊,效果远不如夜莺展示的那种完美闭环。
“不够……效率太低,控制精度要求苛刻到不切实际。”何承远眉头紧锁。
方案三,一个奇妙的折中:它没有追求夜莺那精妙绝伦的能量流动路径,而是采用了一种阶梯式的、多层级谐振频率微调策略。
核心思想是利用现有约束力场本身的多个次级谐波节点,像拨动一组精密音叉一样,让它们在特定组合下产生一种“共振协同效应”,自发地在材料内部薄弱点附近形成相对平缓的能量流疏导带。
同时,它只要求注入极微弱的环境能量,如太阳能或设备废热,作为“润滑剂”和“引子”。模型的稳定性数据虽然不如方案一理论上的完美,却比方案二好得多,最关键的是,所有操作都在现有设备改造的极限范围内!
“就是它了!”何承远指着方案三,眼中闪烁着属于老科学家的务实光芒,“虽然达不到你那种‘艺术级’的引导效果,但胜在可行!这是我们目前技术条件下,最可能复现你那‘能量协调’理念的途径了!我们立刻准备实验验证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