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要求辨析孰是孰非,并阐发《春秋》微言大义于此处的体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题极考功底,非熟读三传及各家注疏、并能融会贯通者难以作答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明远却不慌不忙,元沧澜所赠的那本厚厚笔记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浮现,其中对此类争议早有详尽的各家观点罗列与辨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凝神片刻,理清思路,先客观陈述两派观点及其依据,不偏不倚;继而引证《春秋》其他类似案例,结合当时天下大势,分析哪种解释更符其核心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,认为此事须结合“经”与“权”来看,看似权宜,实则为更大之“义”服务,并引申出为政处事需懂得权衡变通的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笔走龙蛇,论述精辟,显示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学识。

        答完这题,窗外天色已不知不觉暗了下来,号舍深处陆续响起了轻微的咀嚼声和叹息声——许多考生也开始用晚饭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明远感到腹中饥饿,中午只是随便啃了几口硬邦邦的干粮,晚上这顿可得好好犒劳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连考七日的折磨,体力精力跟不上,学问再好也白搭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先将答好的考卷和笔墨等物小心归置到考桌内侧,避免沾染油污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变戏法似的从考篮里拿出一个巴掌大、带提梁的小铁罐,架在蜡烛的火苗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