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孟子的观点,恰恰也是论证了朱元璋取得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。朱元璋后来应该是又想明白了,所以找了个借口,又将孟子请回了文庙。
第二个问题,那么孔子是否拥护君主制呢?
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过分了,问孔子是否忠君也就算了,居然还要问他是否拥护君主制?
但是答案很意外,孔子对以“家天下”为模式的君主制,是持有限保留态度的。他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,君主制是可以接受的,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。
关于儒家的社会理想,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,借用现代的话语,就是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——“大同”与“小康”。
今天的讲座,我想尽量用最浅显的方式,让没有怎么研读过儒家经典的人都能听明白,避免引用很多人不熟悉的大段经典原文。
但在这里,我也不得不引用《礼记》中的两段原文——
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高级阶段,大同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
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
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初级阶段,小康:“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